期货直播间-金融直播室24小时在线实时直播喊单

微信
手机版

怎样看待“知识付费”?

2022-01-31 11:22 作者:刘润商学 围观:

2016年被认为是知识付费的元年。如今,一年多过去了,各个平台都在不断探索适合自身的内容定位和付费模式。各种知识付费产品也如雨后春笋般悄然而生。喜马拉雅FM、荔枝微课、知乎Live、值乎、分答、小密圈以及公众号的各种打卡活动,这些都是知识付费产品并且已经上线。所以我认为知识付费的本质是将“知识”变为“产品”的过程。

而这些平台所传递的知识,都有碎片化的特性,比如:小密圈即知识朋友圈的产品;或者以音频为主的陪伴性产品,比如:喜马拉雅FM、知乎Live等。他们都可以占有我们的碎片化时间,同时‘解放’双手和双眼汲取知识,这也是这些产品最大的特点和优势。

在这里,我做了一个计算,在这一年下来:

微信购买了6个讲座,大约 500元;

在某乎参加了29次讲座,大约800 元;

参加平台的有关编程的课程,大约500 元;

进入两个英语学习打卡群,大约200元;

还有一些其他的课程,总计花费大约:2500元;

当然,这些学习费用还不包括我平常购买的专业书籍;

回顾这些我购买的课程、专栏,每个课程时间上至少都在1h~3h之间,那么我到底为自己交了多少智商税?我真的需要这么多知识吗?买了这么多课,我到底学到了什么?直到最近我才开始反思这些问题的本质。

所以花了那么多钱,我们到底在为什么付费?

第一:焦虑,并且是深度焦虑。

其实在互联网时代,只要你稍微用一点点心,免费获得知识的途径仍然有很多。然而当这些付费知识被加上了“高效”、“逻辑思维”、“时间管理”、“速成”等标签,那些从骨子里想要改变的人,当然无一例外都心甘情愿为其买单。

第二:希望不劳而获,直接获取结果。

学习一手知识,一本书下来,费时费力还要自己划重点消化。而你却想听别人给你讲完一本书,帮你总结好重点知识。这简直不要太舒服?效果可想而知,事实上你大概就是又懒又贪心。

实际上呢,可能真的有收获,但无论学习哪一领域的知识,这都绝不可能优胜于最原始传统的学习方式的;也就是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通过仔细阅读书籍;更何况现在是互联网时代,遇到什么不理解的,只要动动鼠标键盘,就能得到免费详尽的解释。

这里我说说我“买到”的教训,你也可以说是鸡汤,但道理其实很浅显。

1.学习唯一的方法就是勤奋,只要你肯花时间,短时间内虽没法掌握,但学习真的是没有捷径可言的。

2.有时间多读经典,不要花钱为自己的无知买单。

3.很多道理其实你早就明白,不要被新名词给蒙蔽。

其他网友观点

早上醒来,逻辑思维上听“罗胖60秒”,上班的路上再打开“喜马拉雅”听一节音频付费课。你会懵懂的发现“知识付费”已经成为了一种新风尚。那么,你花钱购买了知识,然后呢?真学到了知识还是花钱买了更多的焦虑?

首先看下知识付费的发展,2003年起点中文网率先开始内容付费,后来QQ音乐带领各大音乐平台试水付费,2016年得到、喜马拉雅、知乎社区等等知识付费平台开始爆发,这一年也被称为知识付费的元年。

付费平台在打造什么样的课程,用户又基于什么因素选择付费?

互联网带来了信息爆炸,移动互联网随后又侵占了人们剩余的碎片化的时间。科技和信息推动我们进步,也带来了无限焦虑。看到别人在学习,而且是花钱在买知识学习,你也不甘落后去为知识付费。而这些内容里,有的知识是你需要的,有的知识停留在浅层于你无益。

不火的时候鲜有人参与,火起来的时候趋之若鹜,任何行业都是这样。VR、人工智能、区块链,每一年都有新的热点。知识付费也一样,如今火热的知识付费领域混杂着质量低下的内容,内容同质化是知识付费绕不开的问题。

视频资源会员化了,音乐也要付费收听,知识付费固然是未来的趋势。冷静选择你真正需要的知识,不是被焦虑驱动着盲目购买,才能回归知识付费的本质。

其他网友观点

谢谢悟空问答的邀请!

说实在的,现在知识已经很不值钱了,当年(1947年)我外公出的一本书的稿酬,合着10根大金条,顶下了上海一栋洋房的一层带个大花园;而当年钱钟书出一本书,更买下了北京一个四合院儿……现在呢,哪怕出十本书,在上海只能买个一二平米,买个厕所都不行……

我觉得,这可能是将“知”和“识”混淆了,“知”和“识”是两个概念,“知”是对事实的知道,而“识”则是对“知”的独到见解和开创能力。有“知”而无“识”,就是俗称的书呆子,那所谓才学满腹不过是死知识一堆而已。

所以,“知”免费很正常,如互联网上绝大多数信息,如维基百科都是免费的,但“识”收费(无论通过哪个媒介传播)无可厚非,太正常了。

顺便提一下,现在一个流量小鲜肉(男女不辩),随便一show,就几千万上亿,时过境迁了,但令人堪忧……

点到为止吧。

你对这个问题有什么更好的意见吗?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