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货直播间-金融直播室24小时在线实时直播喊单

微信
手机版

如何快速识破上市公司财务报表作假?

2022-01-01 20:57 作者:凯恩斯财经 围观:

财务造假可是个专业的、系统大工程啊。想识别财务造假得要有一定专业功底。本文将从造假压力、动机、机会,常见造假手段、目前改善对策为您解读财务造假。

一、根据“舞弊铁三角”理论,可从压力、动机、机会,分析、识别财务造假。

1、压力

今年的新冠疫情,一些上市公司的业绩会受影响。谷歌母公司公布二季度财报:净利润同比降30%。经济下行、行业发生剧变时,为了完成特定业绩,公司经营管理层压力非常大,会想办法让财报是达标状态。

2、动机

1)业绩对赌:签了协议后,如果盈利不及预期,公司为完成业绩对赌协议,有财务造假动机。

案例:2017年12月,中国证监会对000922作出行政处罚决定。起因于公司2011年非公开发行股份时,签有业绩对赌协议,后公司业绩不达预期,时任公司经营层决定调整2013、2014、2015年的财务报表。

2)避免被ST或退市:经营业绩不佳的上市公司,为避免连续亏损而被ST、业绩考核压力,有时会选择财务造假。

案例: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制造业投资收紧,2012年昆明机床利润亏损。有丰富财务经验的时任董事长,亲自参与策划了公司2013、2014、2015年财务报表造假。

3)市值管理需要:为维持股价、IPO或增发,希望让财报更好看而造假。

案例:康得新上市以来直接融资相当“大手笔”,这种融资风格需要有亮眼的业绩与之匹配。(图源:中诚信智控)

在这种动机和压力下,康得新急需让财报比业绩更好看。

3、机会

1)公司治理体系、内控的不完善,为管理层造假提供了机会

上市公司本应是:股东大会授予公司董事会经营公司的权力;董事会监督、指导管理层;监事会监督董事、管理层有无忠实勤勉的履职;CEO负责公司日常运营,对董事会负责。审计委员会对董事会负责,审计公司内控体系。

治理体系不完善、内控体系没有发挥作用,会让管理层有机会造假。

2)中介机构的配合

康得新、康美药业都是瑞华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根据2019年11月15日,证监会披露的《证券资格会计师事务所资本市场执业基本信息》:2016年1月1日至2019年6月30日,它被处理、处罚28次。

如果没有中介机构、会计师事务所的不配合,公司假财报就无法对外公布。如果连做审计的会计师无法发现财报问题,我们普通投资者更难发现它有问题。

3)外部监管、处分体系的震摄力不够:

康美药业财务造假300亿,顶格罚款60万。按原来的《证券法》,投资者未参与索赔诉讼,无法获得赔偿。违法成本非常低。

有造假的压力、动机、机会,公司财务造假概率较大。

二、常见财务造假

研究财务,需要有一定的财务基础,花一定的时间深入研究之后,才能判断出财报是否有假。财报都是专业团队共同写出来的,没点财务基础想快速识别出财务造假,还是非常有难度。

财务造假逻辑是:虚构资产、收入,少计或多计成本,以达到调控利润的结果。快速看财报可关注几个点:

1、资产确认:证监会出动北斗才找出“扇贝去哪儿了”。普通投资者没法调动那么多资源去查公司资产。如果觉得不好确定公司资产,最好回避。

2、收入确认:跟同行、往年对比,评估公司当年收入的真实性。

3、费用调控:“在建工程”挂了多久没有转成资产,研发费用资本化比例高,都是利润调节手段。

如果有财务基础,想深入探讨财务造假的手法,可阅读初善君撰写的文:《重镑:A股财务造假的动机、原理、手段和识别》。

三、改善趋势

法规治理体系在逐渐完善。目前已经更新《证券法》,加大了处罚力度:

1)财务造假IPO发行,最高可罚2000万;

2)财务造假虚假陈述企业利润,最高可罚1000万;

3)投资者保护机构可以作为代表进行诉讼,如果未“明示退出”,民事诉讼胜诉后均能获得索赔。最近ST发布公告称:收到4.13亿民事诉讼赔偿请求。

总结:

基于压力、动机、机会,财报才会造假;任意一个环节真正发挥作用,假财报就不会公布给投资者。原来最核心的矛盾是违规成本低。期望新的《证券法》实施后,能让上市公司畏惧造假、提升财报披露质量。

祝您不踩雷。感觉有用点个赞呗。

其他网友观点

如何快速识破上市公司财务报表作假?

客观上来说,中国目前的会计制度是有一些漏洞的,也就是说企业作假显示出高利润,是做得出来的,而且不违反会计准则。

举个例子

我前不久看到一个媒体大V吹一个公司怎么怎么好(以下简称A公司),我就把他的财务报表调出来看了一下,基本上是在合理作假,欺骗投资人,不懂的投资人会以为他的利润好几个亿,其实他的利润完全是负的。下面我把我分析的思路跟大家分享一下:

首先,A公司的应收账款金额及同比都特别大,所以我基本可以推断他的合同是和合作单位签的,准确的说就是假合同,将应收做进收入。它的应收账款为15.72亿元,利润为2.38亿元,应收账款是利润的6.62倍,应收账款周转天数为310.56天,随便挤点水分,利润就要大幅度下降了,为负也不奇怪 。

其次,A公司营业收入11.98亿,比应收账款少3.74亿元,说明回款速度慢,应收账款的增长速度大于营业收入的增长速度。这样,就进一步说明了收入和应收账款的质量不高,尽管提了坏账准备,但还是有不少水分。

另外,A公司在固定资产折旧方面通过变更会计政策,将房屋及建筑物的折旧年限由20年变更为20-50年,这必然降低了折旧而形成的管理费用,从而增加了利润,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2.29亿,与利润背离很大,说明利润中根本没有现金,存在虚增的利润,账面上的这些利润在资产负债表上对应的是应收账款或者其他类虚增的资产。

总结:

在分析财务报表的时候需关注的数据:收入、利润、应收账款、存货在建工程的情况、经营净现金流情况,基本上按照我这个思路看很多公司的财务报表,就不会有大问题,而且对于非财务专业的人来说也比较简单。

其他网友观点

今年,不少曾经的白马股出现了“暴雷”事件。前有康美药业的299亿货币资金不翼而飞,后有康得新119亿的利润虚增。其中,康得新2018年虚增利润额为24.77亿元,占年报披露利润总额的722.16%。数字之大,为之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也陷入了被调查的漩涡。那么,是否有方法能够快速识破一家公司的财报造假,揭去其“屌丝”伪装“白富美”的外衣,让真相大白于众呢?

笔者认为,没有办法快速识破,因为普通大众能够获得的公开数据是有限的,对于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情况也缺乏了解。即使是专业的审计师,也要经过取证和调查才能“合理怀疑”。但是,虽然不能快速识破造假,却可以通过对财务报表基本事项的分析,来寻找到一些“蛛丝马迹”,从而识别出报表的“异常”,做出相关风险提示,谨慎投资,避免踩雷。

一、 看报表前需要了解的两个问题。

在看财报的时候,需要了解两个基本问题。不要放过任何一个“疑点”,也不要过分夸大“异常”。

1. 报表盈余管理≠报表造假

有些财务报表的管理手法可能会对公司的业绩造成比较大的影响,但这不是财务报表造假。比如,某上市公司通过调整坏账计提比例,使得公司的净利润增加4.7亿元,但此调整是完全符合实际趋势的(只是选择在哪个期间调整),这就与造假无关。

2. 报表异常≠报表造假

报表异常,比如营收出现了急速增长,则提示投资者需要做进一步地深入分析,看看是否可以找到合理的解释,假设是因为公司的业务模式发生了改变,且符合预期,那就没有问题。大部分情况下,不能根据异常直接判断公司存在报表造假。

二、 从财务报表看造假风险。

会计是一门艺术,三张财务报表构成了一个完美的逻辑。任何一张表发生了问题,一定会在其他的表上面有所体现。如果一家上市公司连续几年在利润表上造假,那么一定会体现出多个资产项目和现金流的异常。所以,看造假风险和报表异常,不能局限在一张报表和个别的项目,需要三张表三位一体、多管齐下。

图:三位一体识别风险和异常

以下,通过“多管齐下”的方法,对一些财务报表的常见异常进行简要分析。

1. 毛利率异常增高,同时存在资产的异常变化。这就是一个报表异常的“双重信号”。原因是很可能通过提高毛利率虚增了收入(也许也同时虚增了成本),那么与收入相关的银行存款、应收账款很可能出现激增,同时,产生的利润无处安放,那么很可能计入固定资产、在建工程等比较隐蔽的地方。

证监会在2016年公布过几个比较典型的舞弊案例,就是属于此类的。当时拟借壳上市的康华农业,虚增了大额的销售额和应收账款。导致报告期内收入增长在12%以上,毛利率从2011年的46.83%增加到了2014年的60.14%。而与收入相关的银行存款和应收账款出现了异常波动,分别增加了49803.49万元和527.49万元。

如果有上市公司出现类似情况,投资者可以通过测算应收账款的周转率或者其与营业收入的比率来查看是否有异常。如果应收账款周转率出现渐进式下降,或者应收账款增长远高于营业收入增长的比率,那么一定要注意是公司的管理效率低下,还是有异常。总之,在原有业务未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产生的毛利率激增,伴随资产的异常波动,这就是比较可疑的信号。

2. 营收稳步增长,资产异常变化,经营现金流“纸面富贵”。

近年来的财务造假案件,很多企业的营业收入和毛利率都保持了难得的平稳,就此看来利润表上最主要的项目表面“风平浪静”。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仍然可以关注应收账款的周转比率和营收比,存货周转比率和营业成本比等指标,看看企业的运营效率是否呈现逐步下降的趋势,并关注其原因。

当然,企业也有办法把应收账款周转率和存货周转率也表现得较为“合理”,符合行业和季节性的特点。

之所以能处理得如此“不动声色”,是因为应收账款周转率的计算本身依赖于应收账款时点数,而时点的数字可以通过体外循环资金来进行调节,因此,也有可能做得“合理”。而存货则有些价值难以确定,比如人参、有些难以盘点,比如扇贝,诸如此类,对于外部投资者来说,有如“雾里看花”。因此,这个时候一是保持谨慎的态度,二是更多地依赖注册会计师专业审计,三是更全面地扩大范围看报表。

关注异常的货币资金。比如,ST康美和ST康得都表现出了货币资金“畸高”的特点。ST康得自2015年之后,货币资金就处在40%以上的高位。但2017年开始有息负债大幅增加,到2018年,大于了100亿元,并且前三季度货币资金的收益率仅为1.58%,这些有悖常理的现象也就是大家通常所说的“存贷双高”,有这种异常,那么要关注披露信息中是否存在大额资金受限的情况,如未披露,那么有合理理由怀疑其资金的真实性或者是否已经被挪用。

当然,除了与营收直接相关的项目,还要关注有没有其他的资产项目异常,有没有大量地新增“在建工程”,“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通常还配合着大量的工程现金流出,比如之前的金亚科技,通过虚构建造项目,假造了3.1亿的工程款项。

三、 跳出报表看造假风险

关注企业的造假风险,不能仅仅局限于三张财报的数字。报表造假,在其他方面也会有诸多“疑点”或者“高风险区域”。

1. 造假的动机。

如果出现了净利润为负值,那么公司很可能担心被ST, 第二年来个“扭亏为盈”。像之前的圣莱达,2014年度净利润为负,2015年便开始虚增收入,金亚科技2013年大幅亏损,2014年便开始造假。对于这类企业,要多加思考和分析。

2. 关联方安排。

除了关注靠前10名的客户和供应商等信息,也需要关注下公司股权质押和担保以及最大客户的股权结构。这些有助于识别企业是否有隐蔽的“关联方”。

3. 董监高、审计机构的变动。

高管频繁变动,特别是财务总监,那很有可能是风险提示。如果审计机构也频繁变动,那么就要高度警惕了。

四、总结:

目前,虽无法快速识破报表造假,但是能够通过报表的“三位一体”和表外的一些信息,提出对公司的风险预警。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以后通过数据抓取与分析,或许能在审计技术上有所突破。当然,造假的公司在3000多家公司中,还是少数,期望未来通过对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让“造假”成为一个真空的地带,无人再敢涉足,让财务报表能够真实地还原公司的“庐山真面目”,让投资者可以基于准确的信息做出理性的判断。

相关文章